通大科技園打造示范性眾創空間
2015-07-06
夏日炎炎,“90后”袁佳歆冒著高溫將客戶定制的水果拼盤送上門。2013年,南通大學工商管理系畢業的她和朋友一起開始創業,并得到南通大學科技園的扶持。從最初做電商代運營到現在成功轉型定制水果配送,小袁的客戶規模已有2000人,日營銷額最高達2萬元。 在南通大學科技園,像袁佳歆這樣的“創客”企業已有35家,涉及廣告傳媒、電子商務、教育培訓、機械電子等多個領域。南通大學科技園也成為全市首個示范性眾創空間。 整合資源謀特色發展 近期,市政府出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南通行動計劃》,明確開展眾創空間建設行動,高效整合人才、技術、資本、市場等要素,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眾創空間建設要因地因時,符合當地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特色,這樣才會有生命力。”市科技局副局長、南通產業技術研究院負責人沈風雷介紹,始建于2009年的南通大學科技園,是南通大學和南通產業技術研究院共建的大學科技園,先后獲得“高校學生科技創業實習基地”“江蘇省大學生創業示范基地”“江蘇省創業示范基地”等稱號。去年9月,其被國家科技部和教育部認定為國家級大學科技園,成為蘇中地區唯一國家大學科技園。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南通行動計劃》明確,推動眾創空間錯位發展,并著力加強各眾創空間之間的合作聯動與資源開放共享,不斷完善富有南通特色的創業孵化空間布局。在優化區域布局上,要求南通大學科技園必須重點建設以未來新興種子產業為主導的眾創空間。 延伸孵化鏈促創新創業 南通大學科技園眾創空間由創新空間、創業苗圃和孵化基地三部分組成,打造“選種-育種-育苗-育林”的孵化鏈,為創業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綜合服務平臺。 在南通大學科技園一樓大廳,零壹咖啡廳剛剛建成,成為了創業者洽談和交流的好去處。以零壹咖啡為重點的創新空間,還包括會議室、培訓教室、座席空間、微裝備實驗室等設施,以后將定期舉辦創業沙龍、項目路演等形式多樣的活動,為廣大“創客”提供分享交流創意的平臺和自由開放的協作環境。 創業苗圃則主要從事大學生和青年創業服務工作,幫助創客向創業家轉變。目前,已經建成創新數據中心、公共技術服務中心、路演廳、書吧、IPO(首次公開募股)實驗室、創業苗圃等基礎設施,為創業者提供創業保姆、創業管家、創業醫生、創業律師等服務。 而孵化基地依托南通大學大學生創業示范基地,內設了大學生創業工作室、大學生創業實訓室、大學生創業管理服務中心,引導和幫助大學生進行創業實踐、企業孵化。 沈風雷介紹,今后除幫創業者將創意變成現實外,還要加強培養提高其創業能力,通過項目路演、創業大賽、導師培訓等方式篩選或者完善項目,給以積極政策與資金扶持,提供低成本、便利化的創新創業服務。 營造氛圍注入不竭動力 南通流年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負責人吳銀貴去年從通大生物技術專業畢業后,便注冊了公司。從拍婚慶視頻起步,如今主要從事企業宣傳片、微電影、廣告片、紀錄片等拍攝。去年,他拍的9部微電影在市里獲了獎。 吳銀貴坦言,因企業成立時間短、規模小,面臨著融資難和招不到人的困境。“如今客源比較穩定,但是如何做大、做強,我很頭疼。” 針對“創客”們的煩惱,沈風雷介紹,南通產業技術研究院制定了房租減免、納稅獎勵、規模獎勵、項目立項等優惠政策,同時設有種子資金、天使投資、創投資金為創客和初創企業提供資金扶持。南通大學出臺了《南通大學關于鼓勵學校教師學生進入南通大學科技園創業的暫行辦法》、《南通大學關于鼓勵學校教師學生進入南通大學科技園創業的暫行辦法》等相關政策,還設立了大學創業基金為大學生提供資金支持。 同時,南通大學科技園眾創空間可供自主支配創業孵化場地面積2680平方米,設有專職管理團隊,并依托南通市科技服務廣場,將政府部門、知名高校、行業協會、服務機構和創投機構加以整合,圍繞商務服務、科技服務、資金服務、中介服務、技術服務和人力資源服務六大服務內容,通過線上線下提供“一站式”服務。 |